第230章 未来旱灾的准备
时间很快就到了9月底。
这段时间,杨文东比较关注的,也就是葵涌醉酒湾那边的船坞项目。
更专业的团队,在醉酒湾进行了海底地形绘测,以及各方其他因素的考虑,从而算出在这里建一个船坞,需要投入多少的填海成本。
9月26日,吉利大厦:
杨文东正在看着报纸。
“咚咚咚~”敲门声音响起,杨文东抬头看到是郑志杰,便招呼说道:“进来吧。”
郑志杰走了进来,说道:“杨生,有几件事要跟您汇报一下。”
“好。”杨文东也放下了报纸。
郑志杰道:“我们在铜锣湾那边的住宅工地,可能需要暂停三天的施工,因为没水了,很多建筑工艺,都是需要大量的水的。”
“缺水?”杨文东听完后,问道:“自来水厂那边没水过来了?”
郑志杰回答说道:“这倒没有,自来水还是有的,但总是断断续续的,水压也小,所以我们需要停工三天,在储水箱中储备足够水,再开工。
工地上的很多事情,需要用水的时候,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水,不然到了一半没水了,就会有很大损失,最常见的就是拌水泥了。”
“嗯,好,这个我理解。”杨文东点点头说道:“缺水是整个香港社会的困难,我们受到影响也很正常。
那就给工人们放三天假,休息一下也好。”
香港历史上最严重的缺水危机是在1963年,可从5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现任港督柏立基在59年就与内地协商,从粤东省运水过来,也开辟了一跟管道通往粤东省的一个水库。
但到了62-63年,旱情加剧,粤东省靠近香港位置的河流都没水了,这就导致了香港历史上最大旱灾的爆发。
最终港府与内地协商,开建一条大运河,引来东江水,才解决了问题。
而香港旱灾期间,不仅仅是老百姓受罪,整個工商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缺水影响的产业太多了,连发电都是需要大量水的。
“已经放假了。”郑志杰又说道:“第二件事就是醉酒湾那边的填海预算已经出来了,我们建一个船坞的填海成本,估计在600万港元左右。
我也问过了郑玉华,再建一个规模性的修船厂及船坞,差不多也要七八百万。”
“那就是需要一千万出头的费用了。”杨文东点点头,又问:“拿下这块地需要多少钱?”
郑志杰回道:“这个不贵,那边不能说荒无人烟,但也不是什么好位置,就算面积大点,三五十万也就够了。”
“嗯。”杨文东想了想,又问道:“那就拿多一点可以填海的区域,说不定以后生意好了,还需要扩建船坞。”
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未来葵涌会是香港所有船只汇聚的地方,那对于船只的维护、维修需求量必然非常高。
而现有的几艘船坞,在未来十几年就会因为土地开发价值较高而关闭或者迁移,那自己,说不定有机会抢到更大的市场了。
“应该是可以的,这就需要与港府协商了。”郑志杰说道。
杨文东又问道:“港府那边同意了这件事了?”
“还没有出正式文件,流程还没走完。”郑志杰说道:“他们一般是不会不同意的。
港府一直执行自由市场原则,除了水电气、巴士这些民用品有限制,其他的,只要正常商家申请,都同意的。”
“行,尽快拿到执照,这样我也能放心一点。”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货柜化革命,已经是全球海运的趋势了,只是受限于基建以及百万劳工的原因,普及的速度有点慢了。
之前杨文东也不清楚如今香港高层是否有这方面的想法,现在看来,他们就算知晓这件事,也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去寻找合适位置。
或者说,目前还没找到葵涌这边,这就让自己占了先机了。
“好的,我尽快催促港府那边。”郑志杰答应说道。
杨文东拿起电话,拨打了一个短号,同时对着郑志杰说道:“让郑玉华也来一趟吧,一起商量下。”
“应该的。”郑志杰点点头说道。
……
都在一栋楼内,接到老板电话后的两分钟,郑玉华便来到了杨文东最顶楼的办公室。
“杨生。”郑玉华招呼说道。
“坐吧。”杨文东示意后,说道:“醉酒湾那边有了进展了……,老郑,你详细说一下。”
“好的。”郑志杰很快就将事情告知了郑玉华。
郑玉华听完后欣喜说道:“那可就太好了,有了自己的船坞,就方便太多了。
太古、会德丰、怡和能够做大,跟有着自己的船坞也有着很大关系。”
杨文东又问:“那人呢?直接从香港几个船坞挖人吗?”
郑玉华说道:“是的,我就认识不少这方面的专业工程师,普通员工的话,也是可以到后期我们自己培养的。”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嗯,那你们合作,将整体预算及时间给定下来,尽快将船坞建起来。”
“好的。”郑玉华答应后,又问:“杨生,这个船坞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资金这一块?还是需要去找银行的。”
“这个我知道。”杨文东说道:“等港府那边发了执照后,我就会去找汇丰的桑德士聊聊,顺便连去日本购买新船,也一起谈谈。”
“多谢杨生了。”郑玉华笑说道。
杨文东又说:“另外还有一件事,香港缺水的事情,你也应该知道的吧?”
“知道。”郑玉华自然也清楚,如今整个香港,都已经受到影响了。
哪怕是住在豪宅内,都会动不动被停水,可能也就只有超级有钱的,才不会受直接影响。
杨文东又说道:“本来我们对未来船只购买的计划,是准备新船旧船都买。
新船用于航运公司本身的业务,旧船用于长兴实业的产品出海,但我想,再多购买一些旧船只,做近海生意。”
“近海生意?”郑玉华也是聪明人,联想到刚刚说的旱灾,便问道:“杨生是想着去内地买水,然后运回香港?”“对。”杨文东点点头。
大规模运水的最佳模式,自然就是开运河,可这个时间太长了,在原先历史上,1965年东江水才算彻底引入香港,加上香港内部大规模建淡水储备,才解决了困扰香港数十年的缺水问题。
而在65年之前,香港数百万人以及大量工业、商业、建筑业用水,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甚至普通人三天才能平均获得一升水,只够勉强喝水。
工业影响更是严重,1963年,香港工业出口罕见的出现了下跌,长兴实业作为香港最大的工业集团,几年后的规模只会更大,受到的影响只会更严重。
无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还是香港数百万华人的生存困难问题,他都需要早一点布局这次灾难,早做准备,虽说干不赢天灾,但至少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也让百万普通人能够舒适一点。
郑玉华想了想说道:“杨生,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来看,运水的人越多越好。
可从公司角度来出发,我们谁也不知道这干旱还会不会持续下去,说不定来了一场大台风,粤东那边有水了,那运水的船,也就没生意了。”
“真要是这样,我倒更开心了。”杨文东笑说道:“大不了旧船就再去做附近的正常航运生意就行了。
你也说了旧船的一个最大成本就是维护与维修,我们马上就有船坞了,这一块省掉,不可能亏的。”
就是现在,因为香港缺水,港府便委托香港的部分货轮去内地深处买水,运回香港。
这也算是个生意,港府出钱买单,不过对于杨文东来说,以后赚钱的方法太多了,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根本没必要参与这个。
之所以现在布局,是因为等到了旱灾非常严重的时候,船只就远远不够了。
这个年代,航运能够赚大钱就是因为船只紧张,现在港府需要几艘,那还好说,但再过一年旱灾严重,就会突然需要几十艘,哪来那么多空船?
且资本家最会做的就是趁机涨价,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平民。
郑玉华想了想说道:“好,那我可以购买一些非常旧的船,买回来可以先运水,等旱灾结束了,就做东南亚附近的生意,不去欧美那些太远的地方。”
“行。”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行了,废船也可以,挑一下好的,用几年再送去拆废铁。”
废船并非彻底不能用的船,而是从经济层面上已经不划算的船,或者在某些国家,因为到了法律规定的年限,不能再使用的船。
早年,拆旧船回收船用钢铁,也是香港的主要产业之一,这些船,可都是正常从欧美国家开过来报废的。
香港的部分华人船王,早期也是从这些废船里低价购买一些看起来还行的,然后跑近海生意赚钱,特别是50年代初。
“明白了,杨生。”郑玉华也知晓了老板的意思,又提醒说道:“只是杨生,这样的旧船,是没办法获得银行贷款的,虽说便宜,但这就必须我们自己出钱了。”
“嗯。”杨文东又问道:“那这种非常旧的船甚至废船,什么价位?”
郑玉华说道:“质量好一点的百万港元,就跟我们之前美国买的一样,那时候美国也是想拆了卖废铁的,但这种船不多。
差一点的,可能就几十万港元,很多欧美公司,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甚至免费或者倒贴,也要处理掉旧船。”
“行,那就自己出钱吧。”杨文东点点头说道:“我会从其他地方,调集资金的。”
这种价格,买个小几十艘也就千万港元,后面就算只做运水生意,也能分摊运营成本及燃油费。
特别是自己企业有优先权的话,也可以避免掉缺水造成的工业损失,如果什么都不管,听之任之,那自己几个在香港的产业,可能亏损都不止千万。
郑玉华又提醒说道:“杨生,虽然说废船便宜,但也不是想买就能短期买的到的,这个东西就要看市场有多少这样的船了。
如果我们需要的多,那恐怕还是得买类似顺安号这样的货轮,价格就要贵不少的。”
“也没关系,质量好一点的二手货轮,也能用久一点。”杨文东自然也不会在意。
只要是轮船,能开的,到了67年就不可能亏本,甚至在那之前,他还会大量购置新轮旧轮,不然太对不起先知这个优势了。
“好的。”郑玉华又问道:“那现在有两个大项目了,不知道从日本购买新船,需不需要缓一缓。”
“不用。”杨文东摇头说道:“只要预期收益够高,那负债经营也是划算的。
这三个项目,你这边全部独立开来,除了购买旧船用于运水,另外两个,我都会利用贷款的。”
船运行业中,无论是买船、造船甚至终端客户的租船,都是需要大量借用银行资金的。
其借贷率,也是远超过地产行业的。
而60年代,全球航运都是处于高速发展状态,香港的华人船王,基本上就是这十年发展起来的。
“好。”郑玉华又说道:“还有一件事,如果我们大批量买船,就需要大规模招人了,特别是旧船,更需要专业的技术工程师。”
“没问题,招就是了。”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大量的船员,也是未来我们能够发展的基础。”
就算没旱灾这个事情,他也需要大规模招人了,为后续航运扩张做好准备。
……
第二天,半岛酒店:
杨文东来到了一建套房,此刻,一名身穿白色睡袍的妙龄女子,正在简单的准备着午餐。
“玉姗?”杨文东进来后,笑着说道。
“东哥!”白玉姗回头:“我让酒店准备好了你喜欢吃的东西。”
“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可不是这些。”杨文东哈哈笑道,将人抱了起来:“先做正事!”
“这是白天~”白玉姗嘴上说着说着,也就回应起来了。
留下了旁边的美食,逐步的冷却~
……
一小时后,杨文东看着食物有些犯难。
“天又不冷,就这么吃吧。”白玉姗倒是不太在意:“再叫人拿下去热菜,太麻烦了。”
“行吧。”杨文东也懒得再折腾了,刚刚一番体力劳动,也累的饿了。
没有微波炉,的确不太方便。
一些电子产品的创意,他其实也已经想了一些了,等观塘产业园建好后,他也会准备进军电子产业了。
……
ps:求月票。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