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父张居正 - 第38章 两只大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章 两只大手
    “公子,你只管放心去考,这不是你考他们,而是他们考你。”乡试前一天晚上,张福一边为张允修收拾东西,一边冲还在看书他说道。
    嗯?!
    张允修放下书本,紧绷的神经一下放松。
    万历八年的那一科,自家大哥和三哥一同参加科举,一个高中状元,一人名列二甲前列。
    哦,那一科内阁次辅张四维的儿子,张泰征也参考了。
    二甲第四名。
    如果不是张福提醒,张允修都差点儿忘记,自己是个关系户。
    那还学个屁啊!
    想通这一层,张允修站起身子,伸了个懒腰,脸上有着说不出的轻松。
    张福一笑,还待再说,大门“砰”的打开,就见张敬修笑着走了进来。
    “大哥。”
    “大公子。”
    二人笑着喊上一声。
    张敬修觑了眼桌上书本,以为自家五弟紧张,于是笑着开解道:“当年我会试的时候,也是如伱一般紧张,不过后来还是懋修提点,我索性玩了个痛快,最后考的也还不错。”
    “为兄和你说这个,不是跟你炫耀我的学识,而是告诉你,学问在于日常累积,绝不是一日而成。
    尽力而为,保持心境豁达即可。”
    他见过太多,平日里学问不错,但一到考场脑子就跟浆糊一样的学子。
    这就是心境。
    张允修听到大哥的告诫,心下又轻松许多。
    他的记忆一向不错,再加上原身有些底子,当然他身为首辅的儿子不受照顾,那自然不可能。
    这科的主考官是余有丁,也是个老滑头。
    “大哥放心,小弟不求拔得头筹,只求榜上有名即可。”张允修笑着拱手回上一句。
    “这就对了,放宽心。”
    “我省得。”
    张允修点点头。
    张敬修一笑,盯着弟弟看了一会儿,见少年的嘴唇上冒出几撮胡须,柔声说道:“五弟,你现在马上要考取功名,虚岁也已十八了,是时候该考虑终身大事了。”
    “啊?!”张允修惊得叫了一声。
    “你不用紧张,我也只是和你说说。”
    “是父亲的意思?”张允修问。
    张敬修不置可否,又继续问道:“你可有中意的姑娘,如果有,你告诉我,我让你嫂子去给你说。”
    “我哪儿有什么中意的姑娘。”张允修苦笑着摇摇头,又道,“再说了,我现在还是个秀才,现在说这些太早,太早了。”
    “简修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成婚了。”
    “我不一样。”
    张允修不想就这个问题继续纠结,借口困倦,下了逐客令。
    一夜无梦。
    翌日一大早,张允修精神饱满,轻装简行直奔着乡试考场而去。
    整个北直隶的学子,汇聚于此,把北京城衬得格外热闹。
    张允修赶到时,考场大门已开。别了张福,张允修通报姓名,随后在众考生羡慕的目光下,走入到自己的位置坐定。
    乡试连考三场。
    一共九天。
    他坐在原地,若无其事地扫了一圈,见众人大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张允修只觉面颊微热,肾上腺素也跟着飙升起来。
    那是兴奋的感觉。
    很快,试卷发下,第一场主要考的四书五经的内容。
    张允修轻松写下。
    第二场策论,经议。
    第三场的时务策结合经义。
    张允修复习时,有大哥帮忙重点指出,对于上边的时务早已印在脑中。
    因此,虽不算考得太好,但也至少也过得去。
    三场考完,张允修满脸轻松,打着呵欠走出考场。
    考场外,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随考的亲朋故旧,仆人书童,削尖了脑袋往里挤,好似晚一会这大门就会关闭一样。张允修被这场景震撼,忙小跑两步,来到自家马车前。
    张福早早在此等候,他见张允修出来,忙递上袍子,讨好道:“公子,现在考也考完了,今儿个晚上冯邦宁设宴邀您.”
    “以后少给我提他。”张允修瞪了眼张福,翻身跨上马车,吩咐道,“走,回家去。”
    “哦,哎。”张福满脸尴尬地应下一声。
    等到张允修回到府邸之时,天色已经黑了下去。
    他简单对付几口晚饭,洗了个热水澡,正待美美睡上一觉,忽听游七来说:“公子,老爷让你去书房见他。”
    “知道了。”
    张允修心中涌现出一股不安,却也只得硬着头皮前去赴约。
    推门而入,他就瞧见张居正头戴方书巾,身披鹤氅,宛如仙人一般端坐在梨靠椅上。
    “父亲。”
    张允修怯怯喊了一声,张居正睁开双眼,指着右侧的的椅子说:“坐。”
    略作迟疑下,张允修坐在椅子上。
    难不成?我这边才考完,他那边就知晓成绩?
    最近能让张居正找自己的,也就是乡试而已。
    除此之外,张允修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值得这位日理万机的大首辅挂念。
    正在张允修心念交错间,张居正瞟了眼儿子,淡淡开口说道:“再和我说说你那什么‘两只大手’,往深了说。”
    原来是这事儿啊!
    张允修吃了颗定心丸,拖着凳子往前靠了靠,笑着说道:“其实这‘两只大手’就是八个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士能展其学,农者有地耕,工有一技之长,商有利可图。”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商人就得不断做好自己的货物,优胜劣汰。
    到最后自然就会剩下好货物。这是百姓自发的,不肖朝廷推动。”
    “就好比西北边境茶马走私,东南沿海之前的海上走私,只要有利益,哪怕是杀头,都有人抢着去干。”
    “当然这种利益并不长久。”
    说到这里,张允修略作停顿。
    张居正不置可否,示意张允修继续往下说。
    “所以,咱们得引导,建立一个好的交易环境,允许他们竞争,但得在一定的规则下竞争。”张允修说着站起身子,义愤填膺道,“现在,官员们横征暴敛,又时常动用手中权威打压商人,儿子认为这不对。”
    “重农抑商,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张居正反驳道,“如果百姓都去经商了,那人人都想着不劳而获,百姓养成惰性,那地谁来种?”
    “交给专门种地的人来种。”
    “专门种地的人?”张居正不解。
    “如果照父亲所说的,经商能赚钱,大家都去经商。那百姓手里的就荒了,到时朝廷可以把百姓的地租过来,请专人种地即可。”
    “地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您不是说,经商能赚钱,地都荒了么?”张允修笑着反问。
    中国农民对地的情绪,看得比谁都重。
    就算是他再怎么鼓吹商业,那些小老百姓该种地的,还是一样种地。
    顶多就是小商人,小作坊得到发展而已。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你继续说。”张居正愣了片刻,指着张允修吩咐。
    “您别看现在商税不足农税的一成,但在未来,甚至能够与之齐平。”张允修眉飞色舞,越说越激动,“一旦商业繁荣,老百姓手中的东西也能卖出好价钱,岂不是一举多得?”
    和农税齐平?
    张居正半点儿不信,自古以来商税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料定父亲不信,张允修拿出一块银两,又拿出毛笔在宣纸上点了四个小点。
    “这四个点分别代表四个人,第一个代表赶考的学子,第二个则是客栈老板,第三个是贩羊的商贩,第四个是屠宰场老板。”
    迎着张居正疑惑的目光,张允修介绍道:“现在,客栈老板欠了屠宰场老板十两银子,屠宰场老板欠贩羊的商贩十两银子,商贩又欠老板十两银子。”
    “三人各自拉扯着彼此。”
    “现在,一个学子赶考进入客栈,交付了十两银子,客栈老板当即把钱给了屠宰场老板,屠宰场老板给了商贩,商贩又给了客栈老板。
    这时那书生临时有事,又要回房费,老板退了十两银子给他。”
    张居正听得眉头紧锁,那十两银子转了一圈,竟是毫发无损地回到学子手中。
    但三人的欠债,通通抵消了个干净。
    “这就是钱财流通的重要性,这也是商人的重要性。”张允修笑着开口说道,“没有商人,咱们哪来绫罗绸缎可穿,没有商人,老百姓手中多余的粮食,如何换成财货?”
    “商人满身铜臭.”张居正还想反驳,却也只能找到这个理由。
    二人就商贾一事争辩到半夜时分,最后张居正气得嘴唇发紫,暴跳如雷。
    张允修不敢再与之争辩,此事就算罢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