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254章 弹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卖大象什么的只是玩笑话,刘辩终究还是要顾及些体统的。
    尤其是考虑到于阗所处的位置,这只大象应还是头印度象,还是有收藏观赏的价值的。
    不过确实可以先行让甄俨和麋竺做做准备,寻一寻曾经来往过西域的汉胡商人,安排人手在道路彻底畅通之后带着货物去西域探探路。
    现阶段的西域只需要刘辩定下大略,剩下的交给大臣们施行就可以了,甚至于就算丝绸之路开通,想要从中获利,时间也得以年计。
    与之相比,倒是白迭子的事最为急迫。
    根据种过棉花之人的经验,白迭子最好在春夏之时播种。而今已经过了时节,秋日播种倒也不是完全不行,只是要严防霜降冻伤,种植地点要尽量往南一些,而且还得多留些种子以防万一。因为以现在的气候,霜降提前是常常会发生的事情。
    此外,当初为了便于傅燮与孙坚经略凉州,大部落入叛军之手的陇西郡和武威郡都未另设太守,皆由凉州刺史部与汉阳郡的主导。
    后来两地先后被收复,皆处在军管的状态,而今包括酒泉武威在内的数郡也该选派太守了。
    刘辩还是吸取了以前关东关西士人不和的教训,尽量选取合适的关西士人。
    在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后,雒阳西边的河东郡和弘农郡也都成了关西。又因河西四郡偏远,选用出身凉州东部数郡的士人也有旧制可循。
    如武威太守,便是以当今尚书,出身河东闻喜裴氏的裴茂出任。
    另外,位于张掖郡北方,原本用来安置归降胡人的张掖属国与张掖居延属国,而今早已被卢水胡等胡人占据。之后是重立属国、废弃并入张掖郡、亦或是另设一郡,只能根据皇甫嵩平地当地后的情况而定了。
    刘辩在定下这些后,忽闻有侍御史上书,弹劾等待上任的敦煌太守赵岐曾举荐过叛贼李参。
    也就是奏书中提到了李参李相如作为陇西太守不思守土却从王国叛乱,刘辩才想起了李参是谁。
    在赵岐担任并州刺史任内,曾征辟太原郡人李参为州从事,后来赵岐虽因党锢去职,但李参却从州从事的位置上一步步干到了陇西太守。
    虽然此事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且赵岐本就没当多久的并州刺史,但如果真要追究,赵岐当然讨不了好。
    然赵岐誓死不愿从贼的忠诚是曾在凉州被证明过的,刘辩不会因此收回任命他为敦煌太守的诏令,没必要因此朝令夕改。
    云台殿对此没什么反应,俨然是要冷处理了,然之后零零散散又有朝臣因此事上书弹劾赵岐。
    然后刘辩本能地怀疑起来,为何这些弹劾在这个时候冒出来?
    要知道,李参在中平四年从贼,赵岐此后既被三公府征辟过,也被拜过议郎,此事在赵岐被拜为敦煌太守时被翻了出来,怎么就这么巧呢?
    难道说关东士人针对关西士人的阴谋?
    刘辩虽然觉得不太可能——声量太小了,且士大夫们挑事总要有一个或几个领头人,往大了说曾经袁隗扮演过的角色,往小了说是才被判刑的周晖。
    但他还是遣张让传信让贾诩去查一查究竟是怎么回事。
    结果,没两日,常常负责刘辩与贾诩之间信息沟通的张让竟表示——“事涉唐贵人,臣不敢多言。”
    张让不敢说假话,刘辩又不是同贾诩见不了面,只因有他在中间做事更方便快捷罢了。
    刘辩哪里不知道张让在想什么,现在后宫中最有资格角逐皇后之位的就两个人。
    他估计这事都是贾诩自己不愿意干,找由头推给张让的。
    刘辩索性直接问道:“文和那里是如何说的()
    ?”
    张让这才老实回答。
    此事和唐婉的确有些关联,或者说,和唐婉的宗族有关。
    作为著名党人,赵岐与宦官间有一桩公案。与带着家人平安逃亡的蔡邕不同,赵岐与宦官的矛盾中是有宗族血仇的。对象便是曾经“五侯”之一的唐衡之弟唐玹。
    唐玹并不像唐婉的祖父唐珍一般,对外向来宣传其耻于有个弄权的宦官兄长。虽然两个人的仕途都与唐衡脱不开关系。
    这其实和大魏纯臣司马孚有异曲同工之妙,司马孚嘴上抱着曹髦痛哭,实际上啥事也不干,司马氏的好处全受着。
    唐玹曾为京兆虎牙都尉,上任前便受到了赵岐从子、京兆尹功曹赵息的针对和鄙视。比如唐玹上任后写信感谢上司京兆尹,赵息就故意晾着使者,多日之后才将事情告诉京兆尹。
    不论赵息是发自内心地鄙视唐玹作为宦官子弟身居高位,还是想要以此扬名,总之,在之后的时间里,赵息靠着这样的方式将唐玹得罪的死死的。
    当时正是桓帝时宦官权力最盛的时候,宦官们在外为官的家人子弟不欺负别人就不错了,还能被人给欺负了?唐玹很快就被唐衡运作为京兆尹,进行打击报复。而这一报复,就见了血,赵息一族,少有幸免。
    当时赵岐带着子侄在外为官,提前得到消息,才得以逃亡。
    最后,这桩公案随着唐衡与唐玹身死而结束,被迫逃亡的赵岐也得以重回官署。
    可双方的仇怨终究是实打实在那儿的。
    这也算是曾经士大夫与宦官激烈矛盾的缩影——士大夫不是小白花,而宦官毫无疑问更无底线。
    而在此后,唐衡与唐玹的后人中没什么出色的人物,倒是明面上与宦官撇清关系的唐珍在宪帝朝一路成了三公。其子唐瑁早早地将女儿唐婉运作进宫,成了贵人。
    此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原本在唐衡唐珍死后已然显露颓势的唐氏再度起势。
    唐瑁不仅在会稽太守任上当得安稳,唐婉的兄长唐翔以孝廉入仕而今在冀州当县令。
    而在刘辩未曾留意的时候,便一直有人朝唐氏示好,而最好的示好途径便是仕途了,其中便有唐衡之子唐群。
    (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