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 第211章 特优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1章 特优级
    从陆丰养殖基地返回。
    江淼顺路考察一下马宫镇盐町养殖场的情况。
    作为海陆丰公司的发家之地,这里的700亩养殖场,在半年前进行了一次升级改造,主要是将500亩露天鱼塘的的池底和池壁,进行了全面硬化,那200亩室内养殖场还是维持原来的状态。
    不过随着鳗鱼繁殖技术的再次突破,目前鳗鱼育苗区域,已经被缩小到只剩下10亩室内养殖场。
    其他空闲出来的露天鱼塘、室内养殖场,都用来搞其他水产品的养殖。
    露天养殖区1片。
    负责该养殖片的片长林永公正在拘谨地向他介绍着1片的养殖情况,此人是盐町本村人,之前一直在养殖生蚝,去年六月份被招聘成为该养殖片的片长。
    “老板,100亩生蚝都是三倍体生蚝,由于我们第一批投苗的蚝仔比较大,目前已经达到了上市标准。”
    看着蚝塘之中,一大片石柱上,生长了一大堆生蚝,江淼通过鉴定面板,看到了这些生蚝的肉质详细情况。
    林永公已经下去,撬了十几个生蚝上来。
    柯勇帮忙用小刀撬开蚝壳,露出里面乳白的蚝肉,蚝肉并不算太大,大概就三手指并拢那么大。
    江淼倒是没有忌讳,拿起一个敲好的生蚝,一口闷下去。
    入口滑嫩,先是微微的海腥味,紧接着便是甜鲜,嚼了几口,非常脆爽,蚝肉毫不费劲就被嚼烂,没有那种橡皮筋一样的韧劲。
    而柯勇等人喜欢吃生蚝的人,也各自吃了一个。
    “这个味道?”
    “比我之前吃过的国内生蚝好吃很多,几乎进口的几种顶级生蚝差不多。”
    “确实不错。”
    “很鲜甜。”
    作为在海边讨生活几十年的林永公等人,加上以前家里面有养殖生蚝,他们自然知道本地普通生蚝的味道。
    本地生蚝养殖户追求的肥大,但养殖场都是土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无可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生蚝会吸入土塘底部的淤泥。
    同时养殖户要么直接抽海水养殖,或者直接依靠涨潮进行换水,这种情况,就非常考验周边的海水质量了。
    显然长沙湾附近的海水质量是达不到优质的,毕竟这里是河口海域,从河流带下来的污染物,肯定会或多或少污染这些海水,因此这里的普通养殖生蚝,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重金属问题。
    这也是之前汕美专门整改了梅陇镇、可塘镇的金银器、镀金镀银、珠宝加工产业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这些产业就在长沙湾上游河道上,将大量污染物排入了长沙湾。
    现在哪怕是经过整改,长沙湾入海口的水质仍然一般,这是很多河流入海口海域的先天性问题,特别是河流周边的工业越发达,入海口水质就越差。
    为了保证盐町养殖场的养殖水安全,公司陆续投资建设了好几套专门的海水净化装置,专门去除天然海水之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而作为可以生食的生蚝养殖场,水体质量是时刻处于监控状态,喂养的饲料和水藻也是精挑细选的,就是为了保证这些生蚝不会被污染,无论是重金属污染,还是微生物污染,都不允许出现。
    甚至还包括了微塑料污染,都在海水过滤和净化,以及饲料、水藻遴选过程中,进行了严格限定。
    这种级别的生蚝,海陆丰公司会使用特别的标签,即“特优级”。
    目前海陆丰公司的产品有两个标签,一个是“特级”,另一个就是“特优级”。
    其中特优级,代表的含义就是特级之中的优秀品质,即优中选优。
    要达到特优级,必须在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微塑料残留上达到严格限定范围内,同时还要求风味、口感、外观,也要达到此类产品的最佳状态。
    江淼咽下蚝肉之后,放下蚝壳:“永公,这批生蚝可以采收了吧?”
    “差不多了,就看专营店那边的安排。”林永公点了点头。
    江淼知道要售卖高级水产品,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水族箱和专业的水产品活体运输车辆。
    水族箱方面,那些面积比较大的专营店,和近期陆续开业的6家仓储超市,都已经配备了专业的水族箱和配套设施。
    而水产品活体运输车,目前只有8辆,显然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8辆专业运输车是远远不够的,物流事业部已经让采购部加紧采购。
    江淼洗了洗手:“这一亩蚝塘,估计可以达到亩产1.6万公斤,产量还可以。”
    对于这一点,养殖过生蚝的林永公一清二楚:“我们采用了高标准的管理技术,必须控制养殖密度,不然会影响生蚝质量。”
    如果不采用高标准管理,那一亩甚至可以亩产2.5∽3万公斤。
    别看亩产上万公斤,实际上去掉壳之后,就3200公斤左右的蚝肉,壳肉比为4:1。
    江淼问了一下黎子轩:“子轩,市场调研部给这个生蚝的定价是多少?”
    黎子轩赶紧翻了翻手机的备忘录,才抬起头来回道:“老板,是每公斤100块钱。”
    “100块钱?还可以,对了这个生蚝有名字吗?”
    黎子轩看了一下手机:“就叫汕美特优级生蚝。”
    江淼摇摇头:“太普通了,而且汕美这个地区太广泛了,不能使用这个名字。”
    他思考了一会,吩咐道:“你给市场调研部传达一下,将这个生蚝的商品名改为盐町生蚝,加上特优级标签。”
    “好的,老板。”黎子轩迅速在手机备忘录上记录下这件事。
    这种顶级生蚝,自然要搞一个区域限制,如果使用之前的汕美生蚝,那汕美其他地方的养殖户,也可以说自己的生蚝是汕美生蚝,毕竟这种市级名词是不能申请专利商标的。
    江淼又想起一件事:“永公,你这几天有空去找一下你们村的村委会,让他们成立一个生蚝养殖合作社。”
    虽然林永公心里面非常高兴,老板还是关心本地村民的,不过他还是提醒道:“老板,我们这个技术条件太高,普通村民承受不了这种养殖成本。”
    “所以才让他们成立生蚝养殖合作社,统一规划好蚝塘,然后由公司帮他们采购和建设一个海水净化站,加上公司出售的特种饲料,就可以养殖好生蚝,既然我用了盐町这个名头,就应该让当地村民一起养殖。”
    “没问题,我相信村委会一定会全力配合的。”林永公笑着点了点头。
    江淼也是考虑到管理问题,加上周围已经没有多少鱼塘可以租了,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必须拉上周边的村民。
    至于隔壁镇的晨洲村,他们那边的生蚝养殖养殖规模非常庞大,生蚝水上养殖面积达12平方公里,约1.8万亩,生蚝年产量高达1.8万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晨洲村养殖生蚝的技术相当落后,1.8万亩养殖面积,才年产1.8万吨,平均亩产就1000公斤左右。
    如果按照海陆丰公司的技术,1.8万亩养殖面积,哪怕是从小苗开始养殖(养殖周期需要9∽11个月),每年差不多可以生产36万吨生蚝。
    这就是技术的碾压。
    而且盐町生蚝的质量是可生食级别的高标准生蚝。
    尽管两者的蚝种是一样的,但是养殖技术和养殖条件的差异,给两者的价值带来了天差地别。
    不过这个产能绝对是过剩的。
    江淼不会允许如此大面积养殖,毕竟盐町生蚝每公斤100块钱的价格,属于偏高一档的产品。盐町养殖场100亩蚝塘,加上盐町村一千多亩蚝塘,平均每年可以生产2.4万吨生蚝,即2400万公斤,这差不多已经满足国内的生蚝爱好者需求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生食生蚝的。
    一旦产能扩得太大,很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到时候反而得不偿失。
    不过除了盐町生蚝之外,盐町养殖场还有其他水产品。
    比如此时江淼正在查看的南美白对虾。
    以及不远处的中华绒鳌蟹(大闸蟹)、罗氏虾、青蟹和新对虾。
    高标准养殖条件下,这些水产品的质量都非常好,全部属于特优产品。
    江淼老家的新乡那边,已经在前段时间,组建了一个对虾养殖合作社,专门给海陆丰公司养殖白对虾。
    这是海陆丰公司正在推动的一村一品计划。
    晨洲村那边的情况则比较复杂,不少养殖户不愿意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他们内部分歧比较大。
    因此江淼也没有勉强,只能在盐町村、新乡、浪清村这三个地方先推动一村一品计划的落实。
    盐町村养殖盐町生蚝、浪清村养殖青蟹、新乡养殖白对虾,这些村的养殖面积都在上千亩左右。
    江淼看着网兜里,活蹦乱跳的白对虾,在鉴定面板的数据之中,这些白对虾的质量非常好。
    由于水质和食物被严格管控,让它们体内的重金属积累非常少,各项重金属含量只有普通白对虾的百分之一不到。
    哪怕是虾头的虾胰腺之类,重金属含量也非常低,对于喜欢吃虾膏虾黄的食客而言,这简直是一个福音。
    江淼将网兜里面活蹦乱跳的白对虾倒回池里,他心里面默默想到:必须加速布局一村一品计划,只有规模化养殖,通过集中处理水质和定制的特种饲料,才可以保证水产品的质量。
    单打独斗的小养殖户,是很难调控水质的,哪怕是有海陆丰公司提供的特种饲料,也没有办法百分百确保产品质量。
    毕竟小养殖户的资本有限,让他们投资一套几百万的海水净化设备,显然是强人所难,就算是他们有这个钱,也很难下定决心。
    而且小养殖户还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他们没有能力建立品牌,只能靠当地人口口相传,这种情况下,他们将面临严重的劣币逐良币。
    久而久之,小养殖户也选择了随波逐流,加入了劣币的行列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江淼要建立从生产、运输、销售的全链条产业链。
    没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就意味着必须接受经销商的定价,而经销商之中,绝大部分都要低价,品相勉强过得去的产品,他们不会要高价又高质的产品。
    原因自然是这种高价产品的风险也非常大,一旦卖不出去,砸在手里,那会损失非常惨重。
    有时候,高价产品和低价产品在外观、口感上,又体现不出来太大的差距,普通消费者自然是看价购买,毕竟普通消费者又没有办法检测产品质量。
    海陆丰公司建立自己的专营店体系,就是为了确保自己有一条直达消费者的渠道,加上广告宣传、检测报告等,先吸引住一部分追求产品质量的消费者。
    其实国内愿意消费高质量产品的消费群体不少,虽然没有上亿人,但至少有几千万。
    特别是经过了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一部分民众消费习惯已经开始逐渐从以前的吃饱喝足,转向吃好喝好,即从追求量,变为追求质。
    加上这几年简中互联网的食品安全浪潮异常猛烈,高质量产品越发有市场起来。
    但是那些高价产品,可不一定是高质量产品。
    然而很多行业从业者非常浮躁,根本不想沉下心来做好产品,而是想着通过以次充好,赚取高额利润。
    那些所谓的有机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市面上90%的有机产品,都是存在问题的产品。
    当然,这种问题并不是说这些有机产品不能吃,或者说产品农残严重超标之类,而是这些产品达不到有机的标准线,是使用普通农产品冒充的有机产品。
    如果市面上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有机产品算有机,那海陆丰公司签约种植户养殖户生产的东西,就是超有机产品了。
    哪怕是质量严格把控,对土壤、农药化肥、饲料、水体进行严格管控,海陆丰公司仍然不敢标注自己的产品是有机产品。
    一方面是因为海陆丰公司的产品确实不符合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至少在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另一方面,则是江淼看不上有机标签,这个标签由于管理混乱,只要拿钱就可以买到有机认证,这种混乱的大环境下,江淼还真看不上所谓的“有机”名号。
    毕竟一个钱就可以买到的认证,能指望它有多少含金量?
    这还不如海陆丰公司的特级标签、特优级标签,毕竟公司的标准非常严格,而且还三天两头进行全面抽查,根本不会出现问题产品。
    比如眼前盐町养殖场的水产品。
    除了从去年九月份开始销售的南美白对虾,其他水产品到今年一月份才陆续上市销售,但附近村民、城区的有钱人群体,已经提前几个月进行了预定。
    整个盐町养殖场的青蟹、生蚝、白对虾、罗氏虾、大闸蟹,除了留下来做繁殖用途的那一批,剩下的全部被本地客人预定得干干净净。
    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又如何。
    那些经常过来参观的食客,可是非常清楚海陆丰公司是如何养殖这些水产品的。
    因此这一批货,连汕美本地都出不去,就被本地人给预定了。
    这也和这两年汕美的经济发展有关系,特别是被海陆丰公司重点辐射的马宫镇、红草镇、梅陇镇、公平镇,本地居民收入飙升了很多。
    加上本地人对于吃喝方面的消费,可比其他地方的人舍得。
    本地人的收入飙升,又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加上知道海陆丰公司产品质量很好,自然让海陆丰公司的产品非常抢手。
    其实,海陆丰公司本部的员工也有很强的消费力,他们会购买产品,然后打包发回去老家。
    从这一点来看,海陆丰公司在本地培育的消费市场,已经变得非常强大了。
    其实从专营店每日营收数据,也可以看出来。
    海陆丰专营店在城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的7家专营店,每天营收都在1.2∽1.5万元左右,比珠三角地区的专营店还高不少。
    培育市场的消费力,看似吃力不讨好,甚至会给其他企业做嫁衣,但如果不这样做,消费者没有消费力,企业迟早会在内卷之中,与整个经济体一起被经济危机冲击。
    因此江淼必须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抽合作企业的血,实现利益的再分配。
    例如现在国内卷得起飞的饲料产业,他们要使用海陆丰公司技术,只能乖乖交专利费,江淼可不管他们如何降价,反正每吨埃及塘虱鱼粉该给专利费,一分钱都不能少。
    哪怕是海陆丰公司不吸这些饲料企业的血,他们也会在内卷之中,将利润给压到微利。
    光伏板企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江淼是绝对不会放弃专利费的,包括仙豆大豆也一样,专利费是一定要收的,因为这关系到海陆丰公司的大战略。
    考察了盐町养殖场,江淼刚回到家里面,就看到一脸沮丧的何幼薇,正和书雅在聊天。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